close


媽媽經寫於 2011年7月12日 14:22


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,尤其兩三歲以後,脾氣似乎越變越大:想要的玩具,你不買,他發脾氣;他想出去玩,你不讓,他發脾氣……面對像“小暴龍”一樣的孩子,許多家長費盡心思也想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。


其實,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情緒反應,如果需求得不到滿足,發脾氣是他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。孩子從出生不久,一旦挨餓、生病,他會滿臉漲紅地大哭,他們最初的這種情緒反應多和生理需要有關。但隨著年齡增長,情緒也進一步發展。尤其兩三歲進入第一個叛逆期以後,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、增強,不滿足的情況時常發生。然而,受語言表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所限,一旦不遂己願,他們很難通過語言與大人溝通,表達不滿情緒,往往只能“大動肝火”。到了七八歲,孩子又進入另一個階段,開始強調獨立性,很高調地向世界宣佈——我長大了。


但是在家長眼裡,孩子依然是個各方面都需要細心照顧的“小寶貝”,因此衝突不可避免。


任何一個心理健康的人,都有積極和消極情緒,孩子也不例外。偶爾發發脾氣,是極其自然的情緒表達方式,家長要允許孩子發脾氣。


家長要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情緒感受,應該向他做一些必要的解釋,幫他明白以下的道理:


第一,人生的每次經驗都會讓我們學到一些東西,使我們更有效地創造一個成功快樂的未來。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,總是抱怨人生處處不如意。而明白這個道理的人,則不斷進步、享受人生、心境開朗、自信十足。當孩子很小的時候,便應該教導他懂得這個道理。


第二,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,總有別離的一天,因此,和它在一起的時候,應該好好地對待它,也好好享受它帶給自己的好處,珍惜和它在一起的樂趣。在它離去後,把美好的記憶好好保存起來,讓它在心裡陪伴自己過好以後的每一天。


測測你對孩子的情緒反應


你瞭解自己的孩子嗎?你知道如何在自己與孩子之間建立信任和愛的橋樑,使孩子成長為更成功、更快樂的人嗎?在孩子鬧情緒時,你的反應常是——


A.“別哭了,媽媽帶你去買雪糕吃。”“爸爸帶你去動物園,不要再發脾氣啦!”“你再這個樣子,我就不讓你出去玩了!”


B.“你這個樣子像個男孩子嗎?真丟人!”“你再吵我就打你了!”“你自己做錯了事還耍脾氣,想挨打啊?”


C.“回你自己的房間吧,等氣消了再出來!”“愛哭你就哭個夠吧!哭夠了再來找我。”


D.(不理會孩子的情緒反應,喋喋不休地嘮叨。) “人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,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,已經會自己照顧自己了。你想想,爸爸媽媽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……”


測試結果


★A類——“交換型”父母:


你認為負面情緒有害,所以每當孩子有憂傷的感覺時,你就努力把世界“修補”好,卻忽略了孩子更需要的是瞭解和慰藉。


看到父母的這些反應後,孩子會對自己產生懷疑:“既然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,為什麼我的感覺這麼糟?”次數多了,孩子會變得缺乏自信,在情緒上很容易產生壓力。


★B類——“懲罰型”父母:


孩子常常由於表達哀傷、憤怒和恐懼而受到你的責備、訓斥或懲罰。你以為這樣不會“慣”出孩子的壞脾氣,或者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堅強。


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帶來恥辱、被拋棄、痛苦、受虐待。所以,對於負面的情緒孩子是又憎恨又無可奈何。長大後面對人生的挑戰時,孩子會顯得力不從心。


★C類——“冷漠型”父母:


你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,既不否定也不責駡,而是“不予干涉”,讓孩子自己去找辦法宣洩一下或者冷靜下來。


因為沒有父母積極的引導,一個憤怒的孩子可能會變得有侵略性,用傷害別人的方式來發洩;一個傷心的孩子會盡情和長時間地哭鬧,不知道怎樣去安撫自己和舒解自己。


★D類——“說教型”父母:


你以為孩子只要明白了道理,負面情緒就會消失,所以你熱衷於滔滔不絕地講道理。


此時,孩子感到孤單無助,仿佛身處黑洞,得獨自面對負面情緒帶來的痛苦。而父母喋喋不休地訓導,只令他苦上加苦。


如何應對“壞脾氣”


既然孩子發脾氣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,莫非家長就可以不管不問?也不是。孩子幾乎沒有什麼情緒調節、控制能力,如果家長不及時引導,讓他一味用“發脾氣”的方式宣洩不良情緒,不僅有損身心健康,還可能影響以後的人際交往、家庭和社會關係。


為不合理需求發脾氣時,試試“消退法”。


 


【場景一】在商場的玩具專櫃前,3歲的靈靈拿著喜歡的玩具不鬆手,但是看見媽媽仍不願意買,他就撒潑、哭鬧,甚至摔東西。


孩子之所以發脾氣,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需求得不到滿足。遇到這種情況,有的家長好面子,趕快買東西走人,還有的家長,當場就大打出手。這兩種做法都不對。喜歡的東西得不到,大人也會心情失落,這時孩子發脾氣的心情可以理解,但不能因此而滿足他的不合理要求。否則,會強化他用發脾氣來表達情緒,甚至讓他感覺只要自己發脾氣就會什麼事都如願以償。


但是,家長當場大打出手或訓斥孩子也不行。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別強,遇事家長怎麼處置,他也會從家長身上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。此外,3歲左右也是自尊心最初建立之時,家長當著別人的面對他進行批評,會損傷他的自尊。


家長可以走過去,用輕柔和同情的語氣說:“你是不是很不開心?看見你這樣,我的心裡也不舒服。”就這樣分享他的情緒。一開始,孩子可能會拒絕你的關懷,你可以走開,一會兒再回來,仍然用同樣的方式跟他說話。用這種方式向孩子表明,你對事情的立場是堅定的,但在情緒方面,你願意和他分享,因為你理解和在乎他的感受。甚至,你可以告訴孩子,他不開心,你也難過,因為你是很心疼他的。但他的要求不合理,是不可以答應的。不過,如果孩子需求合理,尤其家長曾答應過孩子,就必須滿足孩子的要求。


平時不要給孩子提出過多規定和要求。


 


【場景二】早上起床,6歲的明明正準備穿衣服,媽媽過來不問緣由,匆匆幫他穿好,他堅持要解開,重新自己來穿。可媽媽怕耽誤上學時間而不肯,明明竟發起了脾氣。


當孩子有了獨立的願望,特別是在行為上要求獨立時,他們喜歡自己動手做事,也常用“不”來表示自己的獨立性。如果被家長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礙,他們不僅會產生憤怒情緒而發脾氣,還會挫傷剛剛萌發的積極性。


為儘量避免上述情況發生,一方面,家長不要過多限制孩子的行為,不要給孩子提出過多規定、要求,以維護孩子逐漸發展著的獨立意識;另一方面,如果孩子因為能力所限、做不好事而發脾氣了,家長要多鼓勵、引導,必要時為其做示範,然後讓他獨自再做一次,並及時予以肯定和獎勵。


培養移情能力,消除自我中心。


 


【場景三】最近,4歲半的游遊特別容易發脾氣,和小朋友玩的時候,玩人家的東西,別人不給,她就搶奪,而自己的東西卻不肯借給別的小朋友玩,別人強行拿走的話,她又會大吵大叫,表現得很霸道。


嬰幼兒時期心理活動的一個特點就是存在顯著的“自我中心”現象。家長不妨嘗試這些方法:向孩子傾訴情感。明確告訴孩子,你這樣做,我很高興,你那樣做,我會很生氣等,並講清楚為何會產生這種情緒。這不僅能讓孩子體會別人的情緒,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歡樂或痛苦,還能學到表達情感的詞彙和表達情感的方法;教孩子換位思考。比如遇到一個孩子摔倒時,讓他回憶自己摔倒時痛苦的感受,從而換位體會他人的情緒。


但是,如果孩子依然情緒激動,家長還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宣洩方式,比如讓孩子捶打枕頭、撕紙、大吼等;或者放點音樂,進行戶外運動,既是一種釋放,也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。


 


【延伸閱讀】家長火冒三丈怎麼辦


有時候,孩子實在頑劣,弄得家長火冒三丈。若沒有及時控制住,就可能口不擇言地訓斥孩子,甚至劈裡啪啦地飽揍一頓。結果,不僅破壞了親子關係,也可能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創傷。要知道,在5種情況下,是絕對不能打孩子的:


1.孩子犯錯誤,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,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。


2.孩子所犯的錯誤,父母自己也在犯。爸爸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怎麼做,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時,就不要急著去打孩子。


3.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。因為這時打孩子往往只是發洩自己的憤怒,懲罰時往往會失去分寸,會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,也很難給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打他,很容易失手打傷孩子。


4.孩子生理與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況者不能打:行為亢奮有精神障礙的孩子、十分敏感的孩子、曾受過感情傷害的孩子。


5.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。3歲的孩子處於遊戲期階段,孩子的自主意識十分強烈,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,會影響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,導致孩子身心不健康。


 


如果察覺到盛怒來臨的跡象後,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家人帶走孩子,或自己離開“事發之地”,然後:做10次以上深而長的呼吸;拉緊,然後放鬆全身的肌肉數次;出外散步10分鐘;對自己說“我會保持冷靜”,然後回想過去自己曾經表現得很冷靜時的情景,或者回憶一段輕鬆開心的時光。


看到父母能夠控制自己不亂發脾氣,這對孩子是很好的榜樣教育。你也可以把這種冷靜技巧教給孩子,讓他從小就學會做情緒的主人。


【相關閱讀】孩子壞情緒的原因


 


1、無理取鬧


一般都是比較小的孩子容易犯的錯。起因可能有很多,比如:孩子不喜歡刷牙,每次刷牙的時候就故意搗亂或吵鬧;媽媽爸爸急著去上班,他就是不讓;到了商店裡,他一定要買和家裡一模一樣的玩具,不買就大吵大鬧等等。


應對招數:轉移注意力


對待年齡比較小的孩子,書上說的要講道理這一套,肯定是行不通的。孩子比較在乎自己的感受,如果態度強硬地逼寶寶就範,也會搞得大人、孩子都非常生氣。比較好的辦法就是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。既讓孩子有新鮮的感覺,又不會違背父母的原則。


 


2、遭遇失敗 


孩子的心非常簡單和單純,但是也非常脆弱,經不起一點打擊。比如,孩子很用心地在拼拼圖,但是拼了半天,都不成功;或是很努力地搭積木房子,搭得很高的時候,房子突然塌了。孩子覺得自己沒有想像當中那麼能幹,就會情緒低落。


 


應對招數:同情並給與鼓勵


告訴孩子,其他小朋友也可能發生過類似的情況,也無法完成這個任務,讓孩子覺得“這件事情很多人都遇到過”,以此緩解孩子的壓力和自責的情緒。父母同情的表達可以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,而拉近距離之後的勸慰效果會更佳。不要吝嗇你的親情,輕吻一下孩子或抱抱他,都是讓孩子擺脫壞情緒的好方法。等孩子情緒稍稍穩定後,再幫他找到失敗的原岡,一起完成原先的任務。


 


3、要求得不到滿足 


孩子終歸是孩子,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緒。當他在街頭因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當眾哭鬧甚至躺在地上耍賴時,父母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?很多父母也許都會忍不住厲聲喝斥,但這對控制場面毫無用處,對安撫孩子的情緒也是沒有幫助的。孩子會很長時間憤憤不平,他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,覺得是父母對他不好。


 


應對招數:保持冷靜教導孩子


最令父母尷尬的情形,是孩子在公眾場所鬧彆扭。但是大人這時必須讓自己先冷靜下來,不要大聲喝斥他,因為你的干預愈多,他的脾氣可能愈強烈。孩子鬧情緒,有時是帶點試探性質的,大人表現得愈在乎,他可能愈是過分。這時,你先深呼吸,由一數到十,平靜自己的情緒,穩定下來再跟孩子說話,這也是給孩子一個調整情緒的時間。孩子見你如此冷靜,就可能覺得無趣而收斂了。


如果孩子仍然無法冷靜,就告訴孩子“我們現在要走”,然後抱走他,等到了無人的場所,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吧!當然,你也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,離開他一會兒,孩子“打仗”找不到對手,過一會兒他自己就會感到沒有意思,發脾氣也就停止了。


 


暴怒發作與孩子的性格有關,但原因往往在於家長身上。


首先,是家人的溺愛。父親、母親或爺爺、奶奶過分疼愛孩子,總怕孩子受委屈,為了博取孩子的歡心,有求必應,而不考慮這種要求是不是適當。這樣就逐漸使兒童滋生了一種自我為中心的意識。


其次,是家庭教育缺乏一慣性和一致性。今天禁止的事,明天便鼓勵去做,父親認為是好事,母親說壞,爺爺同意的事情,奶奶偏要阻攔。這樣就會增加孩子的受挫感,從而導致煩躁和暴躁。


再次,是父母對孩子要求過分嚴格。孩子稍有過錯或沒有按要求去做或做的不好,父母就嚴加訓斥甚至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頓。


最後,提及一點,家長不要自已經常暴怒發作,摔盆砸碗。


 


【點燈心語】孩子發脾氣時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。面對孩子的小牛脾氣,父母要儘量理解他們,先安撫孩子的心靈,讓他冷靜下來,聽聽孩子的想法,找出發脾氣的原因。把事情的本質找出來,然後再耐心地教他怎麼做,分析不對的地方。在孩子的情緒得到了安慰後講道理,比一遇到問題就說教,效果要好得多。對症下“藥”才能去“火”。


文章來源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?ref=home#!/notes/媽媽ç¶/æ¶é¤å¯¶å¯¶çå£è¾æ°£è½/226899314016928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urplecat 的頭像
    purplecat

    甜蜜的紫色小窩

    purple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