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聽洪蘭教授分享一個真實案例,有個國二的孩子寫信給她,告訴她:「今晚弟弟又來找我麻煩,我想起老師的話就走出房間不跟他吵,他纏著我不放,我就騎腳踏車出去。


晚風吹著很舒服,我集中心力去想愉快的事、去想下週的運動會,突然之間我發現我不再生氣了,就回家去把功課做完了。」


這孩子跟他弟弟不合,不肯讓弟弟,因此常挨打。


 


他的弟弟功課比他好,父母喜歡功課好的,在言辭上免不了有些貶低他,因此弟弟常欺負他。


有次段考,弟弟考得比他好,母親就責罵他說:「ㄧ樣給你吃、一樣給你穿,你多吃了兩年飯,功課為什麼不如弟弟?你的飯吃到狗的肚子裡去了嗎?」


母親在弟弟面前說這些話,傷了他的自尊心,他便在週記中透露出厭世的念頭:「我好想趕快死掉,再頭胎做老二,我為什麼要讓弟弟?我又不是自己要做老大。我不要做孔融,為什麼每個人都要我做孔融?」


洪蘭教授說她很同情這個孩子,因為要做到兄友弟恭,雙方一定要心甘情願,如果有一方是被迫的,這情義就不存在了。


從這個真實事件中,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,父母親可以教哥哥如何友愛弟弟,但是絕對不能強迫。


手足關係是影響孩子最深遠的關係之一,父母親一定要能公平處理手足之間的問題。


家中第一個孩子面對弟妹的到來,會產生許多心理變化,甚至有些孩子會從媽媽懷孕開始,就有了情緒上的改變。


為了協助孩子做好接納弟妹的準備,許多育兒雜誌建議,最理想的方法,就是從懷孕開始,父母親就多和孩子聊肚裡的小寶寶,讓他知道即將有新的家人要一起生活。


事前讓老大做好準備固然重要,但弟妹出生後,父母仍需要隨時注意手足之間的互動。


如果發現老大有不平衡的情形,就要立刻處理,千萬不能以為孩子還小,就忽視他的感受,或有『長大以後就會改善』的錯誤想法。


為了減少老大對手足的妒意,並維持良好的手足互動,建議父母可以參考以下做法:


1. 檢視自己的心態


當老大出現不平衡的心態,父母親先不要責怪孩子,應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把大部分心力都放在弟妹身上,而忽略了老大,才讓他有不被重視或不受關注的感覺。


2. 製造機會讓老大幫忙照顧弟妹


共同參與手足的成長,會讓他覺得自己對父母和弟妹是很重要的。


3. 父母親主動安排與老大獨處的時間


讓他感覺到父母還是很愛他、在乎他,沒有因為弟妹而改變。


4. 手足之間發生衝突,父母親一定要保持中立


不要要求老大什麼都讓弟妹,畢竟老大年紀還小,他的需求也是需要被照顧的。


此外,父母親也要注意自己的語言,必須對事不對人。


不要對孩子說:「你今天做錯事,是因為你打了『弟弟』。」


而是告訴孩子: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自己是因為弟妹而遭受責罵,因此產生更多負面情緒。


5. 不要比較


父母親要強調的是孩子個別的優點,而不是要孩子表現的像誰一樣,否則孩子會有自己不如別人的感覺,以後事事都會和人計較、爭寵。


文章來源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workinggossip#!/notes/媽媽ç¶/å­©å­ç­å¯µè½/21077471229605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urple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